娘,在古今汉语中都含有母亲的意思。早在《乐府诗集。木兰诗》中“旦辞爷娘去”,诗中“爷娘”是北方方言,父母的意思。现代汉语口语中的母亲已经统称为“妈妈”,而潮汕地区一些地方还保留称呼母亲为“娘”的习惯。
作为以地方方言演绎地方故事的戏曲,潮剧很多剧目都与本土题材有关,其中,有很多剧目的女性人物名字之中,很多都带有一个“娘”字,比如《苏六娘》中的苏六娘、《陈三五娘》中的黄五娘、《辞郎洲》中的陈璧娘、《龙井渡头》中的佘美娘等。《苏六娘》与《陈三五娘》之中的侍女直接将这两位未出嫁的少女称为“阿娘”。在剧中,无论名字中的“娘”或者是称呼中的“阿娘”当然都不是“母亲”的意思,而与“小姐”或者“娘子”意思等同。将未出嫁少女称为“阿娘”,并在名字中带有“娘”字,这是古代潮汕地区的语言习惯,见证了潮汕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遗存。
在古代汉语之中,“娘”除了母亲的意思外,也是对妇女的泛称,但多数还是指未婚少女。比如在古乐府诗歌《子夜歌》中有“见娘喜容媚,愿得结金兰。”在日本,因为日本文化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汉文化,因此一直到现在,日语之中的“娘”依然是女孩子的意思。
潮剧《龙井渡头》发生在潮阳,讲述的是女主人公佘美娘嫌弃丈夫林绍穷酸,在林绍上京赴试的时候,赶到龙井渡头,逼丈夫写休书,而后改嫁,却又在改嫁途中闻说林绍得中解元,遂又反悔,返回林绍面前要求重归于好的故事。佘美娘因为嫁给秀才林绍,因此被称为“秀才娘”,“秀才娘”是秀才的老婆,而不是秀才的母亲。拿了休书之后,佘美娘即刻召集媒人要求做媒,当时有的媒人还依然称呼美娘为“秀才娘”,美娘不悦,而后改口称为“娘子”。在剧中,佘美娘出嫁之时,轿夫与媒人有一段夹唱夹白的唱段:轿夫:(唱)一顶花轿二人扛,无好娘子多阿郎,不管娘子嫁哆快,有钱好赚阮就扛。
媒婆:扛轿不扛轿,须恼阿娘嫁满乡。
轿夫:(唱)一顶花轿二人扛,娘仔嫁去又嫁来,嫁到鬓白还未歇,嫁到无牙免安排。
媒婆:扛轿不扛轿,烦恼阿娘老人样。
在这段唱段之中,娘子与阿娘都是指美娘,见证了“娘”字的古汉语遗存。
此外,在古汉语中,“娘”也是婢女对女主人的称呼,比如在明清小说《金瓶梅词话》中:那秋菊拾着鞋儿道:“娘这个鞋,只好盛我一个脚指头儿罢”。与此类同的是在潮剧《苏六娘》与《陈三五娘》之中,婢女桃花与益春分别称其女主人苏六娘与五娘为“阿娘”。
如“陈三五娘”的第一场“观灯”之中,泉州人陈三路经潮州,元宵夜陈三五娘观灯邂逅,陈三无意遗失折扇,被李姐捡到,其中有一段对话:李姐:哎呀,地上怎么有把金笺扇,这是老身个福气,阿娘你来看。
五娘:扇上有诗。
益春:有诗,请阿娘一念。
五娘:海天漠漠水云横,斗酒篇诗万里情,尘世纷争名与利,何如仗剑客中行,温陵陈伯卿题。
益春:阿娘,温陵在何处?……
在这一段对话中,阿娘都是李姐与益春对五娘的称呼。
“娘”字拆开就是“女”与“良”,寓意为良家女子,只有出身良家的女子才可以称为“娘”,不过语言与文字是在不断演变的,除了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外,其实“娘”的称呼,历朝历代均有不同。比如在唐代,杨贵妃在宫中被称为“娘子”,这是享有尊贵地位的。到了宋代,娘子大多是指未婚少女,而到了元代之后,娘子也可用来称呼已婚女子,甚至夫妻之间也以“相公”、“娘子”互称。对于从事某个行业的女子也在工种之后冠上“娘”,比如绣娘、乳娘、师娘等等,甚至对妇女蔑称则呼为“娘们”。神话传说《白蛇传》中,人们称呼白素贞为白娘子,白娘子的意思就是姓白的妇人。
随着语言的演变,后世不止良家女子才称为娘,出身风尘的妓女也冠有了“娘”的称呼——“花娘”,这个词在潮汕地区的口头语也可以找到,民间形容女孩子妖娆作态,一般都是斥为“花娘花态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