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经发文谈过民谚所谓“潮州厝皇宫起”,并非空泛地指它的“富丽堂皇”,而在它的屋顶不是采用民间形式的“阴阳盖”,而是采用皇宫才允许的筒瓦、板瓦相间的高等级做法。因为实事求是地说,潮汕古建筑很难谈得上富丽堂皇;何况富丽堂皇也不是皇宫所独有。
我的这一观点在与福建几位从事古建研究的学者探讨中获得共识,后来他们也已写进相关的著作里。而在新近,我又发现,“丹墀”也应是“潮州厝皇宫起”的物证支撑。
丹墀也作赤墀,后世也称丹陛、朱陛,在秦汉时期已成形制。即以红色所涂的高台基上建筑的地面,因以皇帝独有,故后世用以代指皇宫。
《汉官仪》有载:“以丹漆阶上地曰丹墀。”《说文》释“墀”为涂地之意,并认为这是一种礼制,所谓天子丹墀,只有天子所居,地面才能丹漆。这样的装饰既为天子专有,因此后世每以尊喻帝王,象征朝廷。这是“丹墀”辞源所在。
古籍中以有丹墀之地比喻皇宫的文字屡见不鲜,如《汉书。梅福传》记载,梅福给成帝上书言政,有“(臣)愿一登文石之陛,涉赤墀之涂”句。至于唐诗则可说比比皆是。如岑参《郡斋闲坐》有句:“幸曾趋丹墀,数得侍黄屋”,《寄左省杜拾遗》有句:“联步趋丹陛,分曹限紫微”,李白《玉壶吟》有句:“揄扬九重万乘主,谑浪赤墀青琐贤”,等等。
为什么丹墀之“丹”,也另称“赤”、“朱”色呢?缘因丹、赤、朱都是红色,但在古代,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,大体而论,朱是大红,古人视为正色。赤比朱浅,丹又浅于赤。至于我们现在通常说的“红”,古代称“赤白”色,实际上是一种浅红色。这几种颜色,从深到浅排列,应是:朱、赤、丹、红。大概到唐代以后,已不再细分。
“丹墀”刚好是潮汕古建的常见现象。至于用丹涂地的,我们已没见过,见到的是明清两代以红砖代替的这种丹墀。古人为什么敢于用红砖铺设地埕,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地方建筑传统保留下来,这个尚未尽悉。但存在已是事实。这个存在为“潮汕厝皇宫起”提供了部分物证,值得高度评价。
八九年前我指导北门天后宫前厅修缮时,就特地借用红水泥这种明清人所缺的材料,仿铺了一幅丹墀,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举措。现在因话得话,顺记于此。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点可用的“线索”。
(编辑:林丽静)
|